学工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 >> 必赢活动 >> 2016 >> 正文

于洪顺老师:论艺术与设计学习中的兴趣

2016-11-14  点击:[]

论艺术与设计学习中的兴趣

美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 于洪顺

同学们,早上好:

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上和大家聊聊关于学习方面的事儿。我这里主要想谈一下关于艺术与设计学习中的兴趣问题。

我觉得兴趣是进入专业的一把钥匙。这对艺术和设计专业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将会变成一种负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负担会越来越重。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成绩会越来越差。如果这点你已经实现了,老师开始经常找你谈话,谈话多了开始叫家长,父母因为你的学习的情况而忧心,天天工作都不顺心,有时还会找你训话。父母越是说,你越是不愿意学习,接下来叛逆,想退学,或者学校劝退。退学在家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想干,在家天天打游戏,父母心情更加沉重。身边的亲戚朋友开始经常说负面的话语,父母的压力很大。光阴飞逝,你却一无所成,你可能变成一个啃老族,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心情也越来越不好,甚至出现了抑郁症。每天都觉得活得很没有意思。当然这只是一种极端地表现,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对学习都有着清醒的认知。通过四年的努力学习,至少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自食其力的人。为此,你要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确定未来的方向和道路,然后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态度展开“艰苦卓绝”的学习。

然而我觉得这种学习态度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快乐”。因为它支撑你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功利性的分析、环境的压力和意志力的挑战。它缺少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快乐。没有快乐的学习,或许有成效,但它无法内化于心灵。没有快乐的最大原因就是缺少兴趣。如果你非常喜欢这个专业,学习对你来说将是一件幸福的事。你不会再为专业上遇到的困难而苦恼,相反,你满怀激情的应对它,攻克它。对你来说,考试、评价这些都是外在的尺度,你在自己的内心会有更高的追求,它引领你不断地前行。

艺术史上的很多画家,他们选择艺术不是出于单纯的功利目的,而是强烈的兴趣。比如塞尚,他父亲给他留了一大笔钱,衣食无忧,他本可以不靠画画生存,但他喜欢。他每天坚持画画,专研艺术,他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和价值。再说个另一个,梵高。他没有塞尚的家境,经济很拮据,基本依靠弟弟的资助来维持生计和创作,而且据说他一生没有卖掉一幅作品,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绘画。他后来得了精神疾病,但每当清醒时,他仍不断地作画。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或许有诸多原因,但我想对于艺术的热爱肯定是最根本的,它引领他走进艺术的世界,进而使之已经升华为一种强烈的精神动力。对于艺术的热爱使他们摆脱了生活的乏味和艰辛,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实现了人生价值,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艺术和设计学习中更是如此,它是一种强烈的热爱,要为之付出,但又不计调功利的得失。它不但超越了一般功利性的学习态度,而且会上升为一种执着的信念。虽然艺术与设计学科也具有规律性的一面,但有别于一般实证性学科,它具有很强的主体性。

如果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位艺术家的历史地位都是因其作品超出了前人的标准,或历史的界限,并以独特的个人风格来体现的。艺术创作如此,设计亦是如此。当然设计和艺术还是有所区别的,艺术家可以天马行空,表现自我,而设计师必须有所限定。有人称“设计师是带着枷锁跳舞的人”。面对同一组自然景物写生,10个画家会画出10种效果。面对同一个项目要求,10个设计师会有10个不同的解决方案。这里没有标准效果或答案。为何会这样,因为每一个画家或设计师对他们所面临的对象或任务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解读,这其中包含着他们专业角度的思考、人文和哲学的修养、人生经验的积累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这种差异形成了他们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方案。作为艺术家或设计师来说,学习是一生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如何坚持一生的学习,我觉得首先始于强烈的兴趣和热爱,没有这个做支撑,你会觉得学习无聊、乏味、艰辛、迷茫甚至痛苦。有了这个,学习将是一种乐趣,一种幸福生活本身。

总之要学好艺术与设计,我觉得始于兴趣也成于兴趣。因此希望同学们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热爱自己的专业,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快乐地学习。最后送给大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